论文中文题名: | 重污染行业碳生产率动态演进路径及驱动机制研究 |
姓名: | |
学号: | 18202217017 |
保密级别: | 公开 |
论文语种: | chi |
学科代码: | 085236 |
学科名称: | 工学 - 工程 - 工业工程 |
学生类型: | 硕士 |
学位级别: | 工程硕士 |
学位年度: | 2021 |
培养单位: | 西安科技大学 |
院系: | |
专业: | |
研究方向: | 能源经济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论文提交日期: | 2021-06-15 |
论文答辩日期: | 2021-05-30 |
论文外文题名: |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Path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Carbon Productivity in Heavy Pollution Industries |
论文中文关键词: | |
论文外文关键词: | Heavy pollution industry ; carbon productivity ;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论文中文摘要: |
美国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指出,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位于世界第一。据统计资料分析,2018年我国工业行业对GDP和碳排放量的贡献度分别为33.89%和70.23%,重污染行业在工业行业中GDP贡献度和碳排放量贡献度分别为59.6%和84.1%。如何使工业、特别是重污染工业行业在节能减排的约束下实现平稳发展是实践及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
论文外文摘要: |
The US CO2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 (CDIAC)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total carbon emissions rank first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the contribution of my country's industrial industry to GDP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2018 was 33.89% and 70.23%, respectively. The contribution of heavy polluting industries to GDP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were 59.6% and 84.1%, respectively. . How to make industries, especially heavy-polluting industries, achieve st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s the focus of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circles. |
参考文献: |
[18] 刘晨跃,徐盈之.中国碳生产率演绎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细分行业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4):45-54. [19] 杨文杰,许向阳.强制减排对造纸企业碳排放强度及竞争力的影响[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07):137-139+161. [21] 佟新华,周红岩,陈武,段志远,徐梦鸿,段海燕.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驱动效应测度[J/OL].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05): 26-35 . [22] 田华征,马丽.中国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解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03):639-653. [23] 刘汉初,樊杰,曾瑜皙,郭锐.中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9,39(22):8357-8369. [24] 李治国,王杰.黄河流域经济集聚的碳强度时空跃迁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09):61-71. [25] 刘传江,胡威,吴晗晗.环境规制、经济增长与地区碳生产率——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实证考察[J].财经问题研究,2015(10):31-37. [26] 沈杨,汪聪聪,高超,丁镭.基于城市化的浙江省湾区经济带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02):329-342. [28] 王艳丽,王根济.环境规制、工业结构变动与碳生产率增长——基于1998—2013年省级工业行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2016,30(06):73-80. [29] 王淑英,卫朝蓉.环境规制与工业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36(03):83-89. [30] 李虹,刘凌云,王瑞珂.区域企业异质性特征、节能减排与碳排放强度——基于中国省市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6,13(04):43-51. [31] 鞠可一, 周得瑾, 吴君民. 环境规制可以“双赢”吗?——中国工业行业细分视角下的强“波特假说”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1):21-28 [32] 许士春,习蓉,何正霞.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启示[J].资源科学,2012,34(01):2-12. [33] 陈诗一.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J].世界经济,2011,34(04):124-143. [35] 王兵,王丽.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工业技术效率与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0(11):3-19. [36] 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6):158-161. [37] 赵欣, 龙如银. 江苏省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7):25-30. [38] 路正南,冯阳.技术进步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7):229-234. [39] 刘祎,杨旭,黄茂兴.环境规制与碳生产率——基于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的中介效应分析[J/OL].当代经济管理, 2020(06): 1-17[2020-07-16]. [40] 王丽,张岩,高国伦.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碳生产率[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03):1-6. [41] 李小平,王树柏,郝路露.环境规制、创新驱动与中国省际碳生产率变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6,(1):44-54. [42] 张永军.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碳生产率增长[J].中国科技论坛,2011,(5):114-119. [43] 赵皋,费能云.外商直接投资、自主创新与碳生产率增长[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 30(2):187-190. [44] 李珊珊,罗良文.地方政府竞争下环境规制对区域碳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基于门槛特征与空间溢出视角[J].商业研究,2019(01):88-97. [45] 植草益. 微观规制经济学.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27-28. [46] 施蒂格勒. 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10-241. [47] 丹尼尔.F.史普博. 管制与市场.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45. [48] 张红凤, 张细松, 等著. 环境规制理论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49] 李红利. 中国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难题及对策机制分析[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0] 肖璐. FDI与发展中东道国环境规制的关系研究[D]. 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10. [51] 董敏杰. 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55] Porter M E.America’s green strategy. ScientificAmerican, 1991, 264(4): 168. [58] 原毅军, 谢荣辉. FDI、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碳生产率增长——基于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5(08):84-93. [59] 叶琴, 曾刚, 戴劭勍, 等. 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中国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28(2):115-122. [63] 康志勇, 汤学良, 刘馨. 环境规制、企业创新与中国企业出口研究——基于“波特假说”的再检验[J]. 国际贸易问题, 2020(02):125-141. [67] 陈玉龙, 石慧. 环境规制如何影响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基于中国2004—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强波特假说检验[J]. 公共行政评论, 2017,10(05):4-25. [68] 刘传江. 强“波特假说”存在产业异质性吗?——基于产业碳密集程度细分的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27((6)):1-9. [69] 李先枝. 政府干预、环境规制与碳生产率[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8. [72] 赵细康.环境保护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3] 冯卓.基于 SCP 框架的中国能源产业环境规制政策效应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3. [75] 赵莉,胡逸群.环境规制强度与行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两类创新的中介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5):243-251. 殷宝庆. 环境规制与我国制造业碳生产率——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视角的实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22(12):60-66. [77] 李昭华,蒋冰冰:《欧盟环境规制对我国家电出口的绿色壁垒效应》,《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年,第20卷,第3期,第136 页-142页. [78] 季良玉.技术创新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D].东南大学,2016. [79] 王世进,周敏.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12):102-104. [80] 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03):18-24. [81] 范秋芳,孙旭杰.基于主成分回归的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7):144-146. [82] 徐敏燕,左和平.集聚效应下环境规制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波特假说”的再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3(03):72-84. [83] 孙学敏,王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企业规模分布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4(12):44-56. [84] 龙小宁,万威.环境规制、企业利润率与合规成本规模异质性[J].中国工业经济,2017(06):155-174. [85] 蔡乌赶, 周小亮. 中国环境规制对碳生产率的双重效应[J]. 经济学家, 2017(9):27-35. [86] 张俊,林卿,王江泉.工业竞争力升级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21(01):94-103. [87] 兰梓睿,孙振清.考虑碳排放的中国轻工产业绿色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轻工业16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05):58-68. [88] 王晨璐. 环境规制对我国重污染行业绩效影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 [89]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04):27-36. [90] 韩庆兰,廖佩君.环境规制、市场需求与生态技术创新——基于34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4):246-254. [91] 查建平,唐方方.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静态水平及动态变化——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03):71-80. [92] 孙振清,刘保留,李欢欢.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与区域碳减排——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0(03):101-108. |
中图分类号: | F124.5 |
开放日期: | 2021-0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