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论文中文题名: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平民教育研究    

姓名:

 张爱红    

学号:

 16117007002    

保密级别:

 公开    

论文语种:

 chi    

学科代码:

 030505    

学科名称: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类型:

 博士    

学位级别:

 法学博士    

学位年度:

 2022    

培养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    

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第一导师姓名:

 李刚    

第一导师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二导师姓名:

 张立杰    

论文提交日期:

 2023-01-09    

论文答辩日期:

 2021-12-04    

论文外文题名:

 A Study on the Civilian Educa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论文中文关键词: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 平民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论文外文关键词: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 Civilian Education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f Marxism    

论文中文摘要: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平民教育既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最早实践。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平民教育进行研究,既可以追本溯源,追寻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早期实践研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场域;也可以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渊源与参照镜鉴;深具理论、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资源,采用比较研究以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并采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平民教育置于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内忧外患、思潮涌动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观照,以期更为接近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平民教育的真实面貌。

  面对20世纪的时代背景和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因时而动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平民的关注,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吸收了西方近代的启蒙思想、政党和教育思想,并将目光转向了广大工农,通过平民教育启发工农的觉悟,发动工农参与社会革命,实现社会的根本改造。20世纪初,很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开始教育平民的初步探索。从五四之际到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平民教育经历了先进分子文化启蒙教育初步探索、区域性工人教育的形成确立、组织性工农教育的蓬勃开展、国共合作中农村教育的纵深发展到向根据地教育升华发展的过程。针对广大工农文化水平低、思想觉悟不高的实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平民教育从文化启蒙教育入手,教育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觉悟教育、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教育以及党的政策与策略教育;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方式,如办劳动补习学校、农民夜校、发行通俗的劳农刊物以及走上街头和田间地头散发传单、讲演、贴标语、喊口号等街头动员的方式;结合工农平民的生产生活实际用通俗易懂的案例、拉家常式的闲谈、率先垂范的“身教”等方法启发工农平民的阶级觉悟。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展平民教育的过程中,将理论与事实融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原则以及说服教育与情感联络的原则贯穿始终,形成了目标性与策略性结合、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一致的平民教育之路。

  在20世纪平民教育发展史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平民教育无疑是卓有成效的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不仅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的发展,也是马克思大众化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平民教育历史和逻辑的分析,明确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平民教育不仅开创了一条平民教育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道路,还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在将平民教育同中国革命结合的过程中,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基本模式和路径。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平民教育也启示马克思主义“两结合”要坚持立足实际和理论创新的统一、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的统一以及正面宣传和对话交锋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紧扣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要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坚不可摧的党员队伍,在和人民群众的血脉相连中推进党的建设继续向前深化。

 

论文外文摘要:

  The civilian educa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is not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PC, but also the earliest practic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The study of the civilian educa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can not only trace to its source, to pursue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nrich the early practical research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to expand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It can also provide the source and reference for toda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rawing on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history,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Comparative Study, and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in order to get closer to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civilian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civilian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was placed in the so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roubles and the surging ideological tren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Fac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historical task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chose Marxism on occasion. They inheri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concern for the common people, using the basic viewpoints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educational thought, we have absorbed the western modern enlightenment thought, political party and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turned our eyes to the broad masses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so as to inspire their consciousness through civilian education, mobilize workers and peasa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revolution and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many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began their initial exploration of educating the common people. From the May 4th period to the breakdown of kuomintang-communist cooperation in 1927, the civilian educa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experienced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of the Advanced Molecular Cultur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the 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regional worker education,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ed worker-peasant education, and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ducation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MT and the CPC to the subli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in the base areas.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vast number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have a low level of culture and a low level of ideological awareness, the civilian educa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began with cultural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involves the education of class consciousness of Marxism,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mocracy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and the education of the Party’s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such as running Labor Cram schools, night schools for farmers, issuing popular labor and farmer publications, as well as walking the streets and fields to hand out leaflets, speeches, stickers, slogans and other street mobilization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the class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was inspired by such methods as easy-to-understand cases, informal talks, and example teaching.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mass education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CPC,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facts, the principle of advancing step by step and layer by layer,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 of persuading education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 ran through all the time, it has formed the common people’s education road 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target and strategy, the unification of science and revolution, and the consistency of principle and flexibility.Like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the School of rural construction focused on the common people and advocated education for the common people, but i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who inspired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revolution, the latter, like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dvocated the education of modern citizens, so as to build a modern count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an educ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civilian educa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wa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fruitfu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civilian education, which not only expanded the mass base of the CPC, i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of the CPC and was also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Marxism’s popularization,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P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and logic of the civilian educa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it is clear that the civilian educa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not only opened up a road to combine the civilian education with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mass education with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basic model and path of Mass Work of the CPC were laid down.Looking forward to the new journey, the civilian educa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mirror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new era.

  The civilian educa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also revealed that Marxism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 unity of inheriting tradition and bringing forth new idea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positive propaganda and dialog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firmly guided by Marxism, consolidat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osely follow the party’s central task, and serve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persist in taking people as the center and promote the internal motive fo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must build a contingent of Party members with unshakable ideals and beliefs, and continue to deepen party build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people’s blood ties.

参考文献:

一、文献和资料选编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17-1927)(第1-6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

[12]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5]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16]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7]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8]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二大”和“三大”——中国共产党第二、三次代表大会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9]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0]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党的创立时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2]孙武霞,许俊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孙武霞,许俊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25—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人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26]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文化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8]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9]湖南省档案馆.湖南老区革命文化史料(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30]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1]林锦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4]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3-1926)[M].南昌:江西省档案馆,1986.

[35]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M].西安:陕西省档案馆,1991.

[36]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M].长沙:湖南省档案馆,1983.

[37]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3)[M].广州:广东省档案馆,1982.

[38]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M].1957.

[39]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五卅运动史料(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0]李德芳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1]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3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3]魏宏运.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1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4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45]中共萍乡市委《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编纂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2022.

[46]中共萍乡市委《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编纂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2022.

[47]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工运史料(第1至8期汇编)(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4.

[48]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9]张允候,殷叙彝,洪清祥,王云开.五四时期的社团(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50]张允候,殷叙彝,洪清祥,王云开.五四时期的社团(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5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二、全集、专著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7]列宁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3]陈独秀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4]陈独秀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5]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6]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7]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8]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9]邓中夏全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0]邓中夏全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1]恽代英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2]恽代英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3]恽代英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4]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5]萧楚女文存[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26]汪信砚.李达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8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8]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9]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1879-194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0]杨琥.李大钊年谱(上)[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20.

[31]杨琥.李大钊年谱(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20.

[32]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1卷)[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33]方明.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34]方明.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35]方明.陶行知全集(第6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3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8]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史稿(1921-1949)(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9]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史稿(1921-1949)(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0]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1]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2]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3]田子渝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44]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1卷:1919-194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45]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6]纪亚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7]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48]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2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9]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6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50]孙培青.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9.

[51]引泉.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通史(下卷)1919-1949[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0.

[52]王宗华.中国大革命史(1924-1927)(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3]彭明.五四运动史(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4]刘善文.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3.

[5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安源工人运动纪念馆.刘少奇与安源工人运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6]刘明逵.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1卷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57]刘明逵,唐玉良.中国工人运动史(第二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58]曾宪林,谭克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59]张静如.中共党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0]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2]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M].长沙:湖南岳麓书社,2001.

[6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4]徐信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5]张宝明.中共早期期刊历史系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6]卢国琪.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群体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67]王泉.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8]吴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程与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9]王增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0]徐彬.前进中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1921-1966)[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71]杨奎松.革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2]张奇才,王先俊,高正礼.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3][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4]史华兹,陈玮.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5][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6][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7][美]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4.

[78][美]埃德加·斯诺、董乐山译.西行漫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79][美]R.K.默顿.鲁旭东、林聚仁译.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0][美]杜赞奇.王先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81][日]石川祯浩.袁广泉译.中国共产党成立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2][日]佐藤慎一.刘岳兵译.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83][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84][美]西达·斯考切波.何俊志等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5][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强朝晖译.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85]Shakhar Rahav.The Rise Political Intellectuals in Modern China:May Fourth Societies and the Roots of Mass-Party Poli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86]Stuart R. Schram.Mao's Road to Power.New York:East Gate Book,2004.

[87]Jean Chesneaux.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1919—1927,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H.M.Wright.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三、期刊论文

[1]黄兴胜,黄少成.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践行教育公平的历程、成就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04):18-27.

[2]王树荫.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J].教学与研究,2021(05):16-26.

[3]刘建军,许庆华.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03):5-13.

[4]徐秦法,许梦宇.百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5):49-51.

[5]李韵琦,陈坤.建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逻辑源点与历史经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3):21-25.

[6]冯刚,白永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百年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人民教育,2021(11):6-14.

[7]韩庆祥,陈远章.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百年历程及经验[J].教学与研究,2021(05):5-15.

[8]冯刚.传播与超越: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5-13.

[9]臧峰宇,朱梅.从思想到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百年述要[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04):35-43+157-158.

[10]张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百年历程、鲜明特征及其基本经验[J].江苏社会科学,2021(03):1-10+241.

[11]郭劲松.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厘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3):21-24.

[12]孙会修.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策略转换与群众性政党的成长[J].近代史研究,2022(06):4-18.

[13]张治银.觉醒与转向:五四时期先进青年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考察[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3):27-35.

[14]李林.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大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述论[J].思想理论教育,2022(09):82-87.

[15]湛风涛.中国共产党教育培训的早期探索[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01):100-108+159

[16]察应坤.适应性动员: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早期乡村社会革命的政治策略——以前期海丰农民运动为中心的考察[J].理论学刊,2022(06):159-168.

[17]詹真荣,张晶.论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教育思想[J].党政研究.2016(3):62-69.

[18]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农民教育思想述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6):85-91.

[19]王振国.中国共产党公民教育观的孕育[J].河南社会科学.2006.14(5):119-120.

[20]张晓晴.文字下乡与柔性动员:中国共产党的“民办公助”教育政策研究[J].教育学报.2020.16(1):108-119.

[21]詹真荣,张晶.论中国共产党早期民生思想[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3):21-27.

[22]顾明远.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8.

[23]张振,邢霞.五四运动前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探源[J].江苏社会科学.2019(3):121-128.

[24]陈宇翔,薛光远.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过程述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95-101.

[25]陆卫明,曹芳.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背景[J].理论学刊.2014(6):99-103+128.

[26]本志红.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推进[J].广西社会科学.2013(2):17-21.

[27]季冬晓.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正义探索[J].青海社会科学.2012(2):127-130.

[28]范丹卉.五四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与理论抉择——从李大钊、陈独秀的学术转变看早期中共党员的文化特质[J].江淮论坛.2011(1):54-61.

[29]冯洁.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以陈独秀与李大钊的思想为例[J].北方论丛.2011(1):93-97.

[30]陈晋.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塑造[J].毛泽东研究,2021(05):4-10.

[31]郑林华.毛泽东和党的其他早期领导人与墨家思想略论[J].党的文献.2009(3):39-44.

[32]张学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11(12):25-33.

[33]王炳照.传承与创新——从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到社会主义教育方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1):70-82

[34]马和民,何芳.“认同危机”、“新民”与“国民性改造”——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教育思想的演进[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1):189-197.

[35]鲍玉仓.中国共产党与平教会关系考析[J].河北学刊.2013(7):59.

[36]王献玲.试论五四新思潮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催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3)

[37]郑永廷.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J].思想教育研究.2011(6):3-9.

[38]张登德.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21—1927)[J].山东社会科学.2019(11):182-187.

[39]宁悦.人民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特征[J].理论建设.2020(1):67-70.

[40]万妮娜.民国社会教育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11(2):122-128.

[41]徐勇.“宣传下乡”:中国共产党对乡土社会的动员与整合[J].中共党史研究.2010(10):15-22.

[42]王晓岚.中共早期党报发行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6(5):39-48.

[43]张静如,王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群体特征考察[J].史学月刊.2011(7):5-12.

[44]唐荣堂.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内传播研究(1921-1927)[J].新闻界.2019(1):79-87.

[45]才华,董兴杰.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的宣传工作及其特点[J].河北学刊.2011.31(4):98-101.

[46]张燕.中国共产党早期乡村制度建设与伦理秩序重建[J].伦理学研究.2020(2):102-107.

[47]纪亚光,杨卫芳.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5):69-74.

[48]潘祥辉.“送字下乡”:晚清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的传播社会学考察[J].浙江学刊.2017(5):145-157.

[49]周家彬.从“平民主义”到“革命民众政权”——大革命初期中共党内政权思想的分歧与整合[J].中共党史研究.2016(5):93-101.

[50]秦宣,杨彬彬.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37-47.

[51]杨玉成.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回答的重大执政课题[J].人民论坛.2020(24):24-27.

[52]杨宏雨,吴昀潇.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以《劳动界》为中心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3(2):204-212.

[53]周家彬.中共党内关于政权阶级构成认识的整合(1921—1925)——以“平民”概念演变为主线[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22(6):61-69.

[54]李兴洲.建党90年来教育科学发展轨迹探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11):17-22.

[55]孙卫芳.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J].求索.2009(9):226-229.

[56]张军.秘密社会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J].求索.2005(1):188-190.

[57]李慧.湖南早期共产党人社会调查活动特点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7):71-73.

[58]董纪伟,万妮娜.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3):12-15.

[59]杨才林.民国社会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0(5):21-24.

[60]张泽玲.话语民心奇迹——从成人教育的模式看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6-7.

[61]贾钢涛,秦燕.大革命时期中共农民教育思想略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29(1):136-139.

[62]王东维,路建华.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7):21-27.

[63]苏志明.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教育事业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3):126-128.

[64]谷小水.辛亥革命与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启蒙[J].南京社会科学.2012(1):142-148.

[65]夏羿.广而速”:中国共产党早期画报宣传理念与实践(1921-1937)[J].编辑之友.2019(7):90-95.

[66]李莉.董必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研究[J].兰台世界.2012(7):14-15.

[67]刘建萍.中国共产党早期培植农民反帝意识的话语建构[J].求索.2017(12):165-173.

[68]田建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理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2):126-134.

[69]杨天平,黄宝春.“五四”前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教育方针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6):126-130.

[70]应星.学校、地缘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网络的形成——以北伐前的江西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5(1):1-23.

[71]张正光.论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和贡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6):75-81.

[72]王奇生.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J].新史学,2013(00):61-97.

[73]文侃.中国共产党早期基层组织的典范——论中共安源支部的历史地位与贡献[J].苏区研究,2022(05):18-33.

[74]马学军.特派员制度与中共早期工人运动:以安源工运史为中心(1921-1925)[J].社会.2017(2).193-215.

[75]王强.中共在安源的早期革命运作模式分析(1921~1925)[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9(1).45-56.

[76]陆华东.中共早期工会开展的职工教育及其经验与启示——以安源工人俱乐部为实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0,34(4):101-114.

[77]邵雍.毛泽东与平民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94-97.

[78]韩文根,余源鑫.毛泽东平民教育思想及伦理学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26(06):41-45.

[79]杨会清.论毛泽东早期的革命动员思想(1923—1927)[J].党的文献,2007(04):55-59.

[80]王树荫,欧阳朔.联合起来——毛泽东早期“民众的大联合”思想述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02):32-38+108.

[81]郭克良,焦金波.论毛泽东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以大革命时期为对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3):94-99.

[82]毛玉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J].东岳论丛,2011,32(04):133-136.

[83]黄力之.论毛泽东的平民文化话语权思想[J].哲学研究,2009(04):27-34.[1]陈晋.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J].毛泽东研究,2019(01):56-60.

[84]谭献民.为实现无产阶级由“自在”向“自为”阶级的转变而奋斗——论一次劳大前后邓中夏工运思想的内涵与意义[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05):63-67.

[85]罗存康.邓中夏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J].北京党史,2022(06):26-34.

[86]范忠程.大革命时期邓中夏对农民运动的理论贡献[J].求索,2008(10):227-229.

[87]白林驰.邓中夏的群众观及现实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32(02):89-93.

[88]郑永华.《长辛店工人发起劳动补习学校》再辨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8(06):101-106.

[89]高中华,王欣媛.媒体、街头、厂矿三维空间的政治活动及其启示——以1918~1922年邓中夏革命活动为中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29(04):26-30.

[90]钟德涛.恽代英公民教育思想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03):51-59.

[91]李良明,李天华.恽代英政治思想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5):57-65.

[92]刘国强.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J].史学月刊,2018(08):133-136.

[93]陈胜,武建奎,李国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传播——以李大钊为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29(03):85-88.

[94]叶桉.李大钊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之启示[J].职教论坛,2017(16):92-96.

[95]牟文谦,路来庆.李大钊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95-97.

[96]王娟娟,吴汉全.传播、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以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本解读为中心[J].河北学刊,2022,42(06):210-216.

[97]孟庆延.“深耕者”与“鼓动家”:论共产党早期乡村革命中的“农运派”[J].社会,2017,37(03):180-214.

[98]高原.革命型乡村政治:广东农民运动及其社会历史背景(1922-1926)[J].开放时代,2016(02):194-210+9.

[99]张熙,靳潇飒.20世纪20年代北京平民教育的发展(1919—1928)[J].北京档案,2022(11):57-60.

[100]杨东平.平民教育的流变和当代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3):8-13.

[101]祝彦.评20世纪20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02):57-66.

[102]桑东华.五四平民教育思潮的演变、分化和发展[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04):71-75.

[103]丰向日.五四时期的平民教育平等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08):10-13.

[104]陈尔杰.五四前后北京大学的平民教育(1918—1920)[J].云梦学刊.2012.33(3):11-20.

[105]匡珊吉,陈启源.平民教育运动初探.史学月刊[J].1983(6):49-55.

[106]张国强,钟飞辰.试论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6):74-77.

[107]罗艺,唐海江.“投射”知识:幻灯与近代中国平民教育运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2):32-42.

[108]邱建生.在地化知识与平民教育的使命[J].中国图书评论,2014(06):42-47.

[109]杨才林.民国社会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0(05):139-142.

[110]王雷.我国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8(03):81-86+96.

[111]魏峰.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以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8):63-70.

[112]蒋纯焦.陶行知教育思想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05):29-36.

[113]冯敏.试析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民国档案,1994(02):113-119.

[114]郭英剑,刘向辉.共识·分歧·启迪:从《告语人民》看赛珍珠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对话[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4):90-102.

[115]王建民.平民教育与文化自觉——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启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1):41-46.

[116]熊杰.晏阳初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J].中国档案,2021(12):86-87.

[117]徐秀丽.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2(06):89-120+1-0.

[118]朱智武.墨子教育思想中的平民性初探[J].船山学刊,2009(04):129-131.

[119]宋恩荣.重提“平民教育”的现实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9):5-7.

[120]王巨光.公民共和主义:平教总会公民教育的思想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2007(04):84-91.

[121]郭双林.20世纪20年代平教运动与现代国民教育——以平民千字课本为中心[J].史学月刊,2020(01):67-77.

[122]黄劲草.论平民教育运动中识字课本的建构及其动因[J].中国出版,2022(05):61-65.

[123]桑东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教育发展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131-136.

[124]张文涛.“科学”与“主义”:后五四时代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03):59-67.

[125]苏志宏,郝丹立.平民教育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24-29+34.

[126]布兰特利·沃马克,林育川,宋扬.从城市激进分子到农村革命家[J]:20世纪20年代至1937年的毛泽东.现代哲学,2011(05):46-55.

[127]裴宜理.重拾中国革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05):21-31+159.

[128]黄金凤.从学生运动到工农运动:中共早期动员策略再探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8(05):11-22.

[129]张仰亮.中共早期动员上海工人的机制[J].经济社会史评论,2021(02):67-83+126-127.

[130]左玉珍,徐彬.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绩效及其评估——基于“1921-1966”的中国政治发展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12):88-94.

[131]李景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论[J].理论学刊,2015(04):74-84.

[132]章湉,雷月荣.传承与转化:论中国古代教化及其当代德育价值[J].江苏高教,2020(02):96-101.

[133]徐国利,刘卫.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教育思想的演变[J].安徽史学,2002(01):57-61.

[134]金焕玲.简论“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道德启蒙贡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2):157-160.

[135]佘松涛.陈独秀早期的教育思想与理念[J].兰台世界,2012,No.384(34):16-17.

[136]罗天佑.李大钊的农民教育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70-75.

[137]闫永增.李大钊与开滦工人运动[J].理论学刊,2006(01):26-28.

[138]林红.李大钊农村改造思想考察——基于《青年与农村》的解读[J].党的文献,2008,124(04):54-58.

[139]吴淼.从融合到分化上海地区党团关系研究(1920-1927)[J].苏区研究,2022,45(05):78-89.

[140]齐辉,陈康.《向导》通信栏与中共早期党报党性、人民性特征的建构[J].新闻大学,2022,196(08):46-60+122-123.

[141]曾林浩.“为革命青年所公有”:江西早期团组织的办刊实践——以《红灯》为中心的考察[J].苏区研究,2022,42(02):34-46.

[142]党李丹,王晶晶.叙说、启蒙与动员:中共早期党报党刊“发刊词”的传播旨趣[J].新闻爱好者,2021(09):37-39.

[143]杨一帆.走向革命:中共党人与联省自治运动的分合[J].党史研究与教学,2022,86(02):50-59.

[144]胡雪莲,王锐.青年政治话语建构:党领导青年工作的重要方式——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五四纪念为观察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21,310(12):55-62.

[145]栾永玉,刘玲.百年大党筑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贡献[J].湖北社会科学,2021,419(11):24-30.

[146]程美东.早期中共北京党组织成员的历史命运及其形成原因[J].江苏社会科学,2022,320(01):192-199.

[147]金冲及.星星之火: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与发展[J].炎黄春秋,2021,346(01):4-9.

四、博士论文

[1]齐廉允.中国知识界对“苏俄道路”的认知(1917-1937)[D].山东大学,2019.

[2]刘金新. 中国共产党与青年运动研究(1921-1927)[D].中共中央党校,2020.

[3]王缓.上海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19-1927)[D].华东师范大学,2020.

[4]张世甲.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5]马楠.师友、党人、派系[D].华东师范大学,2020.

[6]王朝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化”概念的认识和建构研究(1921-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21.

[7]潘何琴.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8]赵建波.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21.

[9]陈兰馨.认知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前期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21.

[10]孙珊.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研究(1899-1927)[D].华东师范大学,2021.

[11]张珊.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D].西南大学,2021.

[12]陈兰馨.认知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前期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21.

[13]丁红岩.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中图分类号:

 D642    

开放日期:

 2023-03-21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火狐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