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文题名: | 基于超声波的巷旁充填混凝土 承载性能表征及预测 |
姓名: | |
学号: | 18203078021 |
保密级别: | 公开 |
论文语种: | chi |
学科代码: | 081901 |
学科名称: | 工学 - 矿业工程 - 采矿工程 |
学生类型: | 硕士 |
学位级别: | 工学硕士 |
学位年度: | 2021 |
培养单位: | 西安科技大学 |
院系: | |
专业: | |
研究方向: | 围岩灾害智能监测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论文提交日期: | 2021-06-18 |
论文答辩日期: | 2021-06-03 |
论文外文题名: | Characterization and prediction of bearing capacity of roadside backfilling concrete based on ultrasonic test |
论文中文关键词: | |
论文外文关键词: | ultrasonic ;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 backfilling wall ; bearing capacity of concrete ; SVR |
论文中文摘要: |
沿空留巷巷旁混凝土充填体受到本区段采空区顶板下沉及下区段工作面推进的重复扰动影响,其自身稳定性对于保障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力学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采动影响下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应力分布,利用非线性超声波动理论确定了巷旁充填混凝土单轴加载过程中超声波特征参数,表征了巷旁充填混凝土承载性能劣化过程,并建立了多参数融合的预测模型,实现了巷旁充填混凝土承载性能的预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应力分布受工作面顶板破断影响显著,重复采动影响下巷旁充填体垂直应力呈非对称性分布,其中在充填体中部最大、采空区侧次之、巷道侧最小;应力值总体随工作面推进单调增加,然后逐渐平稳,且处于较高的应力水平。 (2)分析了巷旁充填混凝土单轴加载过程中变形破坏特征和能量耗散规律,根据弹性应变能率和耗散能率极值点确定了单轴加载巷旁充填混凝土的裂纹闭合应力和损伤应力特征值,将巷旁充填混凝土试样损伤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始损伤阶段、损伤稳定发展阶段、损伤加速发展阶段、破坏阶段。 (3)提取了巷旁充填混凝土单轴加载过程中超声波时频信号,定义了损伤因子、衰减系数、主频变异系数、非线性系数四个特征参数,各特征参数曲线随加载过程出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由阶段性特征综合确定了单轴加载巷旁充填混凝土的裂纹闭合应力和损伤应力特征值,实现了单轴加载巷旁充填混凝土承载性能劣化过程的表征。 (4)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融合多源超声波特征参数(损伤因子、衰减系数、主频变异系数、非线性系数)构建了回归型支持向量机算法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性,预测结果误差在0.14%~12.19%之间,实现了巷旁充填混凝土受载状态和承载性能劣化程度的精准预测。 |
论文外文摘要: |
The roadside backfilling wall next to the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is affected by repeated disturbances of the roof subsidence of the gob an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working face in the lower section, and its own sta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the control effect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roadway along the gob.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laboratory mechanics experiment.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backfilling wall along the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is studied. The nonlinear ultrasonic dynamic theory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ultrasonic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during the uniaxial loading of the roadside backfilling concrete,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of the roadside backfilling concrete bearing capacity. A multi-parameter fusion prediction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realize the prediction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roadside backfilling concrete.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参考文献: |
[1] 刘听成. 无煤柱护巷的应用与进展[J].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1994, (04): 2-10+80. [2] 康红普, 牛多龙, 张镇, 等. 深部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特征与支护技术[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10): 1977-1987. [3] 张吉雄, 姜海强, 缪协兴, 等. 密实充填采煤沿空留巷巷旁支护体合理宽度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3, 30(02): 159-164. [4] 华心祝. 我国沿空留巷支护技术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J]. 煤炭科学技术, 2006, (12): 78-81. [5] 柏建彪, 周华强, 侯朝炯, 等. 沿空留巷巷旁支护技术的发展[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4, (02): 59-62. [6] 陈勇, 柏建彪, 朱涛垒, 等. 沿空留巷巷旁支护体作用机制及工程应用[J]. 岩土力学, 2012, 33(05): 1427-1432. [7] 杨百顺, 唐小山, 凌志迁, 等. 深井开采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围岩活动规律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8(06): 58-64. [8] 谢文兵. 综放沿空留巷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18): 3059-3065. [11] 王宇, 李晓, 胡瑞林, 等. 岩土超声波测试研究进展及应用综述[J]. 工程地质学报, 2015, 23(02): 287-300. [12] 陈勇. 沿空留巷围岩结构运动稳定机理与控制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2012. [13] 陈勇, 孟宁康, 杨玉贵, 等. 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19, 47(09): 273-278. [14] 张源源, 王培强, 张茜. 沿空留巷巷旁充填墙体稳定性控制技术及应用[J]. 煤矿安全, 2016, 47(11): 142-145. [15] 郝胜鹏. 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稳定机理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2017. [16] 任玉琦. 综放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应力分布和变形特征研究及顶板预裂角度优化[D]. 太原理工大学,2019. [17] 管俊才, 曹其嘉, 陈勇, 等. 沿空留巷基本顶断裂位置对充填体稳定性影响[J]. 煤炭技术, 2018, 37(07): 20-22. [18] 冯国瑞, 任玉琦, 王朋飞, 等. 厚煤层综放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应力分布及变形特征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9, 36(06): 1109-1119. [19] 牛矗. 云驾岭煤矿12305工作面沿空留巷围岩及充填体稳定性研究[D]. 河北工程大学, 2019. [21] 蔡性怡. 苏联煤矿井下回采工艺与技术的发展现状[J]. 煤矿设计, 1985, (05): 41-44. [25] 雷啸宇. 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D]. 海南大学, 2017. [28] 田威, 党发宁, 陈厚群. 基于CT图像处理技术的混凝土细观破裂分形分析[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2, 20(03): 424-431. [29] 商效瑀, 杨经纬, 李江山. 基于CT图像的再生混凝土细观破坏裂纹分形特征[J]. 复合材料学报, 2020, 37(07): 1774-1784. [30] 朱宏平, 徐文胜, 陈晓强, 等. 利用声发射信号与速率过程理论对混凝土损伤进行定量评估[J]. 工程力学, 2008, (01): 186-191. [31] 纪洪广, 侯昭飞, 张磊, 等. 混凝土材料声发射信号的频率特征及其与强度参量的相关性试验研究[J]. 应用声学, 2011, 30(02): 112-117. [40] 何芳芳, 乔艳红, 高光前, 等. 单轴加载混凝土试件弹性波速变化的试验研究[J]. 勘察科学技术, 2010, (05): 3-8. [41] 刘桂玲, 张作鹏. 混凝土抗压强度超声波法无损检测的试验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4(03): 258-260. [42] 朱自强, 喻波, 密士文, 等. 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衰减特征[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5(11): 3900-3907. [43] 高昊, 郝文秀, 李梁, 等. 超声波法检测混凝土工作应力状态试验研究[J]. 建筑科学, 2017, 33(03): 94-99. [44] 陈升平, 苏子豪. 不同类型混凝土单轴加载损伤的超声波法研究[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7, 32(05): 1-4. [45] 程爱平, 张玉山, 戴顺意, 等. 胶结充填体超声波波速损伤演化试验[J]. 金属矿山, 2018, (09): 41-46. [46] 杜二霞, 张君鸿, 阎宇杰. 基于超声波测试的混凝土应力与波速关系[J].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8(04): 356-361. [48] 谢和平, 董毓利, 李世平. 不同围压下混凝土受压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J]. 煤炭学报, 1996, (03): 42-47. [49] 刘晓辉, 郝齐钧, 胡安奎, 等. 准静态应变率下单轴煤岩特征应力确定方法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 39(10): 2038-2046. [50] 童寿兴, 伍根伙. 超声波首波波幅对混凝土强度测值的影响[J]. 无损检测, 2011, 33(03): 14-16. [51] 张天军, 张磊, 李树刚, 等. 含水含孔试样破坏的波速及功率谱密度特征[J]. 煤炭学报, 2018, 43(12): 3387-3394. [53] 顾兴宇, 李树伟, 董侨, 等. 沥青混凝土超声波检测的衰减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10): 316-326. [54] 刘鹏飞, 王英瞩, 李祚华, 等. 基于非线性超声谐波法的混凝土构件应力检测[J]. 无损检测, 2021, 43(04): 57-61+88. [55] 刘思峰, 蔡华, 杨英杰, 等.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33(08): 2041-2046. [56] 雷华阳, 张雅杰, 冯双喜, 等. 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累积塑性应变与微观参数灰色关联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21, 54(03): 245-254. [57] 卢艳霞.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在风机故障预测中的分析与应用[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 [58] 张雨婷, 陈军华, 杨新凯, 等. 一种改进的PCA+LDA人脸识别算法[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 16(03): 221-222. [59] 傅德印. 主成分分析中的统计检验问题[J]. 统计教育, 2007, (09): 4-7. [60] 丁世飞, 齐丙娟, 谭红艳. 支持向量机理论与算法研究综述[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1, 40(01): 2-10. [61] Vladimir N. Vapnik. 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M]. Springer, New York, NY. [62] 奉国和. SVM分类核函数及参数选择比较[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 47(03): 123-124+128. [63] 林升梁, 刘志. 基于RBF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参数选择[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7, (02): 163-167. |
中图分类号: | TD322 |
开放日期: | 2021-0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