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文题名: | 冻融岩石细观损伤识别及其宏观力学响应研究 |
姓名: | |
学号: | 20201106031 |
保密级别: | 公开 |
论文语种: | chi |
学科代码: | 0801 |
学科名称: | 工学 - 力学(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
学生类型: | 硕士 |
学位级别: | 工学硕士 |
学位年度: | 2023 |
培养单位: | 西安科技大学 |
院系: | |
专业: | |
研究方向: | 岩体力学理论与应用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单位: | |
第二导师姓名: | |
论文提交日期: | 2023-06-14 |
论文答辩日期: | 2023-05-31 |
论文外文题名: | Microscopic damage identification and macroscopic mechanical response of freeze-thaw rocks |
论文中文关键词: | |
论文外文关键词: | freeze-thaw rock ; CT images ; meso-damage ; constitutive model ; reverse modeling |
论文中文摘要: |
伴随“十四五”规划交通强国建设工程的持续推进,寒区岩土项目建设大幅增长,使得工程失稳、建筑倒塌等安全问题愈加凸显,冻融灾害防治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以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冻融循环、CT扫描及物理力学特性试验,提取并量化冻融岩石细观特征信息,对细观损伤准确识别,并引入宏观力学模型,跨尺度研究冻融与荷载作用下岩石变形破坏行为,并实现含真实细观形貌特征的冻融岩石数值模拟计算。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
论文外文摘要: |
In tandem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transportation powerhouse construction project outlined in China's 14th Five-Year Plan, frigid regions in the country embrace new developmental miss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cold regions has witnessed significant growth, exacerbating safety issues such as structural instability and building collapses. Consequently, addressing frost-related disasters has become a pressing concern. This study, therefore,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rocks in cold regions through freeze-thaw cycles, CT scans, and physico-mechanical property tests. By quantifying the microscopic features of frost-heaved rocks, we have accurately identified microscopic damage and incorporated it into macroscopic mechanical models. This multi-scale analysis examines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behavior of rocks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freeze-thaw and loading, culminating in a numerical simulation that incorporates authentic microscopic morphological features. |
参考文献: |
[1]杨针娘, 刘新仁, 曾群柱, 等. 中国寒区水文[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3]杨更社, 申艳军, 贾海梁, 等. 冻融环境下岩体损伤力学特性多尺度研究及进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 37(03): 545-563. [4]徐光苗, 刘泉声. 岩石冻融破坏机理分析及冻融力学试验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17): 3076-3082. [5]Lemaitre J. A course on damage mechanics[M].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1992. [22]张慧梅, 杨更社, 岩石冻融力学试验及损伤扩展特性[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1, 40(1): 140-151. [23]张慧梅, 杨更社. 冻融岩石损伤劣化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 煤炭学报, 2013, 38(10): 1756-1762. [24]刘向峰, 郭子钰, 王来贵, 等. 冻融循环作用下石窟砂岩物理力学性质损伤规律研究[J]. 实验力学, 2020, 35(05): 943-954. [25]范云松, 丁军浩, 邓辉, 等. 冻融循环作用下英安岩力学及损伤特性研究[J]. 水电能源科学, 2017, 35(11): 99-102. [26]王劲翔, 丁军浩, 邓辉, 等. 冻融循环条件下英安岩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 17(17): 304-309. [27]陈溯航, 李晓丽, 张强, 等. 鄂尔多斯红色砒砂岩冻融循环变形特性[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 14(4): 34-41. [28]汤明高, 许强, 邓文锋, 等. 冻融及加卸荷条件下川藏交通廊道典型岩石力学特性的劣化规律[J]. 地球科学, 2022, 47(6): 1917-1931. [29]闻磊, 李夕兵, 吴秋红, 等. 冻融循环作用下花岗斑岩动载强度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7): 1297-1306. [30]李玉成, 陈有亮, 孙浩程, 等. 寒区花岗岩冻融损伤破坏的试验研究[J]. 工业建筑, 2019, 49(07): 83-88+107. [31]陈国庆, 郭帆, 王剑超, 等. 冻融后石英砂岩三轴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7, 38(S1): 203-210. [32]张慧梅, 孟祥振, 彭川, 等. 岩石变形全过程冻融损伤模型及其参数[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8, 38(2): 261-265. [33]张慧梅, 孟祥振, 彭川, 等. 冻融-荷载作用下基于残余强度特征的岩石损伤模型[J]. 煤炭学报, 2019, 44(11): 3404-3411. [34]袁小清, 刘红岩, 刘京平. 冻融荷载耦合作用下节理岩体损伤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08)3: 258-265. [36]张峰瑞, 姜谙男, 杨秀荣, 等. 冻融循环下花岗岩剪切蠕变试验与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 41(2): 509-519. [37]刘均荣, 秦积舜, 吴晓东. 温度对岩石渗透率影响的实验研究[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 51-53+5. [38]陈蕴生, 刘晟锋, 李宁, 等. 裂隙对非贯通裂隙介质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7): 207-212. [39]陶纪南, 张克利, 郑晋峰. 岩石破坏过程声发射特征参数的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6(S1): 452-455. [40]王泳嘉, 冯夏庭. 化学环境侵蚀下的岩石破裂特性—第二部分: 时间分形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0(05): 551-556. [41]李俊平, 余志雄, 周创兵, 等. 水力耦合下岩石的声发射特征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03): 492-498. [44]谢和平, 陈至达. 岩石断裂的微观机理分析[J]. 煤炭学报, 1989(02): 57-67. [45]姚艳斌, 刘大锰, 黄文辉, 等. 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与煤层气产出性能研究[J]. 煤炭学报, 2006(02): 163-168. [46]耿乃光, 崔承禹, 邓明德. 岩石破裂实验中的遥感观测与遥感岩石力学的开端[J]. 地震学报, 1992(S1): 645-652. [47]任建喜, 葛修润. 单轴压缩岩石损伤演化细观机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 20(4):425-425. [48]王巍, 刘京红, 史攀飞. 基于CT 处理技术的岩石细观破裂过程的分形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5(3):124-127. [50]朱红光, 谢和平, 易成, 等. 岩石材料微裂隙演化的CT识别[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 30(06): 1230-1238. [51]马天寿, 陈平. 基于CT扫描技术研究页岩水化细观损伤特性[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02): 227-233. [53]杨更社, 蒲毅彬. 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损伤扩展研究初探[J]. 煤炭学报, 2002, 27(4): 357-360. [56]刘慧, 杨更社, 叶万军, 等. 基于CT图像三值分割的冻结岩石水冰含量及损伤特性分析[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6, 33(06): 1130-1137. [57]张慧梅, 王焕, 张嘉凡, 等. CT尺度下冻融岩石细观损伤特性分析[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9(1): 51-56. [58]田威, 韩女, 张鹏坤. 基于CT技术的混凝土孔隙结构冻融损伤试验[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8(11):3070-3076. [59]王焕. 基于CT图像处理技术的冻融岩石细观损伤研究[D]. 西安科技大学, 2020. [60]董方方, 朱谭谭, 屈子健. 基于颗粒流的富水岩石冻融后拉伸力学行为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1, 38(3): 22. [61]慕娜娜. 冻融岩石CT图像处理及细观特性分析[D].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62]刘慧, 徐雅丽, 杨更社, 等. 冻融循环作用下含天然损伤砂岩破坏过程的数值试验研究[J]. 冰川冻土, 2022, 44(06): 1875-1886. [63]孙宏琦, 施维颖, 巨永锋. 利用中值滤波进行图像处理[J]. 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23(2): 3. [64]刘慧敏, 舒宁, 林卉. 图像边缘信息分析中数学形态学的应用方法[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1(04): 325-330. [65]张晗, 钱育蓉, 王跃飞, 等. 基于图像边缘增强与弱化的边缘检测[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9, 40(11): 3106-3110. [66]余成波. 数字图像处理及MATLAB实现[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 [67]卢允伟, 陈友荣. 基于拉普拉斯算法的图像锐化算法研究和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6): 3. [68]张娜. 图像增强技术的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07(01): 192-195. [69]张慧梅, 王云飞. 冻融红砂岩损伤演化多尺度分析[J].岩土力学, 2022, 43(08): 2103 - 2114. [71]孙惠杰, 邓廷权, 李艳超. 改进的分水岭图像分割算法[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4, 35(07): 857-864. [73]李鑫. 基于CT的黄土微细观空隙结构及优先流特性研究[D]. 长安大学, 2020. [76]刘治清, 宋晶, 杨玉双, 等. 饱和细粒土固结过程的三维孔隙演化特征[J]. 工程地质学报, 2016, 24(05): 931-940. [77]刘向君, 熊健, 梁利喜, 等. 基于微CT技术的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 32(3): 1019-1028, [78]巫旭狄, 鲁洪江, 郭波, 等. 基于数字岩心的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不同层理类型微观精细描述[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9(05): 552-560. [79]王刚, 沈俊男, 褚翔宇, 等. 基于CT三维重建的高阶煤孔裂隙结构综合表征和分析[J]. 煤炭学报, 2017, 042(008):2074-2080. [83]谢和平, 薛秀谦. 分形应用中的数学基础与方法[M]. 科学出版社, 1998. [84]周翠英, 梁宁, 刘镇. 红层软岩压缩破坏的分形特征与级联失效过程[J]. 岩土力学. 2019, 40: 21-31. [85]邹飞, 李海波, 周青春, 朱小明, 莫振泽, 何恩光, 赵羽. 基于数字图像灰度相关性的类岩石材料损伤分形特征研究[J]. 岩土力学, 2012, 33(3): 730-738. [86]陈鑫, 张泽, 李东庆. 基于不同分形模型的冻融黄土孔隙特征研究[J]. 冰川冻土, 2019, 41(2): 1-11. [87]严敏, 张彬彬, 李锦良, 等. 低透气性煤孔隙结构连通率对煤层渗透性的影响规律研究[J]. 煤矿安全, 2021, 52(4): 31-38. [88]崔利凯, 孙建孟, 黄宏, 等. 高石梯-磨溪区块碳酸盐岩储层孔隙连通性综合评价[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9, 39(4): 634-643. [89]孙亮, 王晓琦, 金旭, 等. 微纳米孔隙空间三维表征与连通性定量分析[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 3. [90]杨更社, 谢定义, 张长庆. 岩石损伤CT数分布规律的定量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8(03): 279-280+289-285. [91]杨更社, 刘慧. 基于CT图像处理技术的岩石损伤特性研究[J]. 煤炭学报, 2007(05): 463-468. [92]刘泉声, 黄诗冰, 康永水, 等. 岩体冻融疲劳损伤模型与评价指标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 34(06): 1116-1127. [93]贾海梁, 刘清秉, 项 伟, 等. 冻融循环作用下饱和砂岩损伤扩展模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 32(增2): 3049-3055. [95]刘慧, 杨更社, 申艳军, 等. 冻融–受荷协同作用下砂岩细观损伤演化CT可视化定量表征[J/OL].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14 [2023-03-17]. [97]刘慧, 徐雅丽, 杨更社, 等. 冻融循环作用下含天然损伤砂岩破坏过程的数值试验研究[J]. 冰川冻土, 2022, 44(06):1875-1886. [98]肖鹏, 陈有亮, 杜曦, 等. 冻融循环作用下砂岩的力学特性及细观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OL]. 岩土工程学报: 1-11[2023-03-17]. [99]谭皓, 宋勇军, 郭玺玺, 等. 冻融裂隙砂岩细观损伤与应变局部化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2, 41(12): 2485-2496. |
中图分类号: | TU452 |
开放日期: | 2023-06-14 |